央广网北京消息8月7日(记者 傅天明)在全球协作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的赛道上,国内领军企业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节卡股份”)即将迎来资本市场关键一跃——公司首发申请定于8月8日上会,冲击“A股协作机器人第一股”。时值科创板1+6改革措施深化落地,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制度包容性持续提升,节卡股份凭借核心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动能,正迎来跨越发展的重要窗口。
招股资料显示,节卡股份近年来呈现加速成长态势,2024年整机销量已达7462台,产销率维持在94%以上的高位;截至2025年3月末,公司在手订单金额突破1亿元,现有产能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缺口逐步显现。
在此背景下,公司本次IPO募投项目的产能规划展现出鲜明的战略前瞻性。根据方案,项目将采用分阶段投产策略,未来五年内逐步释放产能,预计各年度产能分别达到1.60万台、2.00万台、2.80万台、3.20万台,2030年以后实现4万台满产目标。这一梯度扩张路径,既贴合行业发展节奏,也与政策导向形成深度呼应。
当前,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国家战略支持的黄金发展期。《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实现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翻番;上海市亦同步推出专项规划,剑指千亿级机器人产业集群。高工产业研究院(GGII)预测数据显示,到2028年全球六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销量将突破28万台,市场规模有望逾300亿元。节卡股份的产能规划与这一增长曲线高度契合,为其抢占高端市场份额奠定基础。
市场认可度方面,公司已成功打入国内外知名企业供应链,客户名单涵盖丰田、东山精密、中国中车、星宇股份、立讯精密、施耐德、伟创力等行业标杆。随着在新能源、半导体等新兴领域的加速渗透,以及标杆客户应用形成的示范效应,公司出货量有望进入持续增长通道。
协作机器人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核心领域,技术门槛贯穿从核心算法到关键零部件的全链条。节卡股份通过持续研发投入,已构建起覆盖六大核心算法及伺服系统、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体系,实现核心部件自研自产,形成软硬件一体化的技术闭环。
技术实力的突破直接体现在产品性能上:公司Pro系列协作机器人达到IP68防护等级,可适应油污、粉尘等复杂工况;自重负载比最低达1.94,处于行业领先水平;通过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,产品在重复定位精度、力控精度等关键指标上满足高端制造场景需求。凭借优异的稳定性与安全性,公司产品通过ISO13849(TüV、SGS)安全认证、ISO14644(SGS)洁净度认证,并成为行业内首家取得MTBF80000小时认证的企业,彰显产品质量的硬核实力。
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是技术领先的重要保障。2022至2024年,公司研发费用从4750.92万元增长至8623.16万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.7%;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6.92%、20.92%、21.53%,三年累计占比达20.07%,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研发团队规模同步扩张,研发人员从118人增至157人,占员工总数比例达31.91%。
对照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(2024年4月修订)》,节卡股份属于高端装备领域中的智能制造产业,在研发投入占比、研发人员比例、核心发明专利数量、营业收入规模等关键指标上均符合要求,其硬科技底色得到充分印证。
在供应链管理方面,节卡股份采取核心部件自研+多元化采购的策略构建安全屏障。公司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均为绿的谐波、上海巨传等行业资深企业,合作关系稳定;同时通过开拓多渠道供应商,对谐波减速器、PCBA、开关电源等核心原材料实现规模化多源采购,有效规避单一供应商依赖风险,保障供应链稳定性。
经营层面,公司通过精益化管理持续改善现金流状况。2022至2024年,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-10,463.92万元、2,112.39万元及3,178.21万元,实现从负转正并持续增长。2024年随着销售规模扩张与盈利水平提升,现金流状况进一步优化,同时通过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加速回款,为业务扩张提供坚实资金支撑。
此次节卡股份冲刺科创板,恰逢科创板1+6改革深化实施的关键期。新政通过扩大未盈利企业上市适用范围,强化研发投入、专利储备、市场空间等指标的权重,为技术驱动型企业提供了更适配的资本路径,与节卡股份的发展阶段和硬科技属性高度契合。在产业政策与资本市场改革的双重赋能下,节卡股份正推动协作机器人从专业装备向普及化工具演进,其分阶段扩产计划、技术场景化能力及生态布局,有望持续为中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节卡股份通过持续研发投入,已构建起覆盖六大核心算法及伺服系统、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体系,实现核心部件自研自产,形成软硬件一体化的技术闭环。